健康資訊站
歡迎您光臨健康資訊站,閱覽對您身心健康有益的文章,您的閱覽將提升本會服務的動力。 您可以選擇頁面左側的類別閱覽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尋找您要的文章。每個分類置頂的文章為閱覽數最多的文章,您可以參考大眾關心的主題。 若在健康資訊站未發現您需要的主題文章,可以在留言版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本會將尋找適切專家撰寫您需要的文章,感謝您持續支持與合作。
親子教養
 分類  親子教養 
懲罰停、看、聽
臨床心理師 郭綺苑

許多家長與教育者一定都有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覺得為什麼小孩子怎麼處罰都沒有用,而且好像還愈罰愈皮、愈罰愈壞。難道懲罰是一種沒有效果的教育手段嗎?台灣現行的法律己經不再允許大人使用任何型式的體罰處罰小孩,以避免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那麼非訴諸於身體形式的處罰呢?
首先定義懲罰。懲罰指的是操弄某些行為的後果,使該行為在未來出現的強度或頻率減少,或甚至完全消除。操弄的方法包括增加行為者所嫌惡的後果,或是移除行為者所喜歡的事物。
站在一個「行為矯正者」或「教育者」的立場來看,酬賞奬勵在理論上應該要比懲罰要來的有用,因為它不只傳達了什麼是錯誤的行為,更傳達了什麼是適宜的行為的訊息,一些探取極端立場的教育者贊成完全摒棄懲罰,認為只要使用積極正向的奬勵手段就已足夠。但大部份的師長一定覺得不用懲罰真的很難消除或制止小朋友的不適當行為,特別是當該行為危及人身安全的時候。事實上,研究也不支持完全放棄使用懲罰,但研究同時也指出,在使用懲罰的程序上必需非常小心謹慎。因此,讓我們來看看使用懲罰前有什麼停、看、聽?
一,停。懲罰給予時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來得慢或太快往往都會讓懲罰的效用大打折扣。懲罰太慢則受罰者不容易將其行為與懲罰做聯結,就認知層面來說,因為未來總是有較多未知數,小朋友易對未知數抱存僥倖心態。那麼懲罰來得太快呢?不適當行為師長宜立即制止,但對於被糾正、被責怪後立即有暴怒等強烈情緒反應的兒童,則宜先安撫待其情緒平穩之後再做處置,過於強烈的情緒會干擾人們的訊息接收力與判斷力,此時給予懲罰,除了增加其負面情緒外,還有可能會引發更多的對立反抗行為。
有時候需要退一步、冷靜一下的不只是小朋友,父母師長管教者在氣頭上,很容易意氣用事對小朋友做出過份嚴厲的處罰或是責罵,小朋友若感覺到「他生氣了!」也容易將處罰歸因於師長的情緒反應,而非自己的不當言行。
二,看。給予的適當的懲罰,小錯小罰,大錯大罰。以沒有完成作業為例,罰寫兩三次作業尚稱合情合理,若罰寫一百次則可能過於嚴厲甚至於超出小朋友的能力範圍。過於嚴厲的懲罰往往也是造成被處罰者心生憤慨、不服管教的原因。若小朋友長期處在過於嚴厲的管教下,可能會對懲罰產生疲乏,對嫌惡刺激感到麻木,還會衍生低自尊的問題,這樣的結果當然不是為人父母老師者所樂見的。
傳統教育者的會認為懲罰必須要引起某種程度上的身心痛苦或財物損失,才會帶來效果,事實上這種假設是不必要的。懲罰的功效端視目標行為的改變而定,若目標行為在頻率上有減少或程度上有減弱,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懲罰,也可以被視做有大功效。
三,聽。傾聽孩子犯錯的的原因和動機,往往比急著給予責罵和處罰更能傳達出正向的訊息。當孩子已經表露出悔意或道歉的時候,往往給予的懲罰強度就可以減弱很多,或甚至不用處罰,但這並不是教導孩子用「裝可憐」來逃避懲罰,而是帶著孩子一起去思考如何彌補過錯或避免再犯。特別是已具有自尊心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們練習用榮譽感和羞恥心做為引導行為的方向燈。
最後,在懲罰的給予後,都必須要適度地和小朋友「釋嫌」、「化冰」,面帶微笑的請小朋友幫自己一個「小忙」,幫完了之後給予適度的讚美,直到小朋友再度露出微笑,才可以讓他離開「事故現場」。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意涵,就是要讓小孩子知道懲罰是出自於對不適切行為的矯正,而非針對他本人的一種厭惡甚至攻擊。
懲罰在大部份的時候十分有用,小朋友干擾或惱人的言行會立即停止,因此執行懲罰的大人被有效地負增強了,身為一位成熟且有判斷力的成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要有一定程度的自覺才是,勿因為一時方便或忿怒,便胡亂的給予小孩懲罰,扭曲了教育良善的初衷與本質,身為教育者的一方,一定要戒之慎之、三思而後行。

 

最後異動:2019/9/2 上午 10:00:14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Changhua Clinical Psychologists  E-mail:service.achc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