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站
歡迎您光臨健康資訊站,閱覽對您身心健康有益的文章,您的閱覽將提升本會服務的動力。 您可以選擇頁面左側的類別閱覽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尋找您要的文章。每個分類置頂的文章為閱覽數最多的文章,您可以參考大眾關心的主題。 若在健康資訊站未發現您需要的主題文章,可以在留言版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本會將尋找適切專家撰寫您需要的文章,感謝您持續支持與合作。
 分類 
對疫情感到恐懼,是有益還是有害?

 臨床心理師 陳奕臻

 

  新冠肺炎爆發,打開電視、手機,總會看見疫情相關的報導,生活也多了些許不便。疾病帶來的嚴重後果、防疫帶來的不便,或甚至因而影響的經濟與生計,打亂了原先安穩的生活,不免讓人憂心恐懼。

  事實上,恐懼並不全然是負面的。對事物感到恐懼,有助於我們遠離危險;在生物演化上,「恐懼」具有重要的生存意義。然而,恐懼讓人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神經緊繃,常被視為「負面情緒」,人人都希望能擺脫負面情緒,輕鬆過日子,而最好的辦法就是逃離危險情境;以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事件來看,人們瘋搶口罩、額溫槍、屯物資等行為,目的就是要遠離「病毒侵襲」、遠離「物資匱乏」的危險情境。

  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大多數民眾開始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逐漸放鬆心情,戴上口罩,繼續生活,學習與疫情共處;但仍有人心中縈繞著恐懼,為看不見盡頭的疫情焦慮害怕,不間斷地關注於疫情新聞、反覆洗手到皮膚乾裂;或是為了心安,即使家中已堆滿存貨,仍排隊購買物資。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時,人體會自然啟動戰或逃的反應—消滅疫病,或是逃離疫病。然而,當危險持續存在時,我們則會開始學習適應、與危險共存。若是無法順利轉換適應,持續地處在高壓、緊繃的情緒下,不論對於心理健康或是防疫,都是有害無益。因過度擔心而專注於疫情新聞,將限縮我們的訊息輸入量和注意力廣度,無法客觀的吸收正面和負面的訊息,也降低我們的認知效能,難以將精力有效地分配在生活和工作上;過度洗手造成的皮膚乾裂,反而容易使病菌入侵;排隊領不需要的物資,反而增添群聚風險;更甚者,有些人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焦慮害怕加壓於他人,要求他人也應該繃緊神經,對他人的「散漫」感到氣憤,不論是對自己或是他人,都是一種情緒壓力。

  面對疫情,人人都會感到害怕、擔憂,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並告訴自己在危險情境下感到擔心、害怕是正常的,接納自己的情緒。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去辨識那些「不適切的恐懼」;因著對疫病的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做了些改變與調整,但卻不應該因噎廢食,就如同我們害怕黑暗,但不會因此不敢熄燈睡覺,我們怕高,但仍能享受山頂美景;在安全的範圍內,我們能暫時地忽略恐懼。因此,依循著防疫指示,讓自己保持在安全的範圍內;接著,透過專注於呼吸、適當地放鬆,將對疫情的恐懼與焦慮放下,然後,有意地關注正面的訊息、參與生活興趣與活動,和親友聯繫,豐富自己的生活,並保持正向的心情,都能提升心理強健力,有助於對抗疫情。

最後異動:2021/6/15 下午 02:01:24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Changhua Clinical Psychologists  E-mail:service.achc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