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站
歡迎您光臨健康資訊站,閱覽對您身心健康有益的文章,您的閱覽將提升本會服務的動力。 您可以選擇頁面左側的類別閱覽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尋找您要的文章。每個分類置頂的文章為閱覽數最多的文章,您可以參考大眾關心的主題。 若在健康資訊站未發現您需要的主題文章,可以在留言版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本會將尋找適切專家撰寫您需要的文章,感謝您持續支持與合作。
腫瘤安寧
 分類  腫瘤安寧 
我要做「癌症篩檢」嗎?腫瘤心理師在生命田野的省思
蕭意諭

臨床心理師 陳琇慧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癌症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因多數癌症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若能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接受治療,有機會提升存活率與避免後續衍生更沉重個人、家庭與社會負擔。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開始推動四大項較具成本效益的癌症篩檢(通稱「四癌篩檢」),包含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與大腸癌,符合相關條件(請參考1)的民眾可接受政府補助免費篩檢。根據研究及國際衛生政策推行結果,這四種癌症篩檢早期偵測罹癌或癌前病變的可能性較高,有機會即早採取積極處置,然而,實務上觀察民眾接受篩檢的意願卻不如預期。

#「還好我那天接受了篩檢」—癌症篩檢的推廣困境與價值

「大哥您好,您今年有符合政府補助的免費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您明天回診時順便讓我們服務好嗎?」心理師辦公室鄰座負責推動四癌篩檢的同事們又開啟了打電話工作的輪迴,一通又一通電話和民眾「搏感情」耐心詢問著篩檢意願,我常覺得他們的工作像是推銷健康的業務員,意義非凡。當有民眾同意接受篩檢,他們會樂得哼歌,彷彿又守護了一個生命,但很多時候,他們不禁垂頭喪氣,因為又被拒絕了。

「免啦!無檢查無代誌,一檢查就有代誌!」這是癌篩推廣人員經常聽到的拒絕篩檢原因。「沒空啦!」匆促拒絕的民眾在電話那頭卻傳來打麻將的喧囂聲音,令人挫折。但我想起在癌症心理照護工作中,曾有位經由政府補助免費癌症篩檢而確診大腸癌的患者,經常向我提起,接受癌症篩檢的決定好像是他人生的轉捩點。「我本來不覺得身體有什麼不舒服,要不是有天回門診拿慢性病的藥,醫生問我要不要順便驗大便(糞便潛血檢查),我可能會拖更晚才發現。」即使確診罹癌曾使他經歷一段慌亂,但在順利完成治療且穩定追蹤的現在,他總會感謝著老天爺冥冥之中的安排,讓他有機會重獲第二人生。

聽起來如此「好康」的癌症篩檢,為什麼有些人願意進行,有些人卻意願不高呢?從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的觀點,「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提供了可能的解釋。

 

#影響民眾接受癌症篩檢意願的原因—心理學觀點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意旨人們會評估採取健康預防行動的可能性,亦即表現某些健康行為,主要是直接依循著自己所進行的兩個評估面向之結果:

  • 個人感到健康問題的威脅
  1. 健康問題覺知嚴重性(perceived seriousness
  2. 健康問題的覺知脆弱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3. 行動的線索(cues to action
  • 衡量採取行動的利弊得失

在抉擇是否採取健康行為時,人們會評估這個行為的益處(會變得健康或減少健康風險),以及採取行動之阻礙與花費。權衡可能獲得的好處與阻礙因素後的淨值,進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

 

綜合以上,以癌症篩檢為例(請參見表一說明),當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健康威脅程度較高(例如有癌症家族病史、身體已有不舒服),且覺得接受癌症篩檢的好處大於阻礙時(例如接受篩檢是省時又免費的、早發現可以早治療),較有可能接受篩檢;反之,則會拒絕。另外,亦有研究提到個人因素可能影響個人對於知覺健康威脅、評估健康行為的利弊,例如年齡、性別、文化、社會階級、人格特質、過去經驗等等。

#那些生命教我的事

透過心理學理論,對於一個人決定是否接受癌症篩檢的心理歷程或許有更多想像了,但無論接受癌症篩檢與否,罹癌,經常是生活中的意想不到。作為腫瘤心理師,有機會穿梭在病房與診間和許多的生命交會,從初診斷罹癌、接受治療、穩定追蹤,或是疾病復發、惡化、安寧照護直到生命終點前的時刻,一輛輛生命列車在我的日常駛過,他們不斷教導著我。

「太晚了發現得太晚了。」確診時已是第四期胃癌的阿亮大哥,經常如此感慨著。他曾是位熱愛登山與馬拉松的運動健將,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自信十足,因此長期忽略身體不適警訊,總覺得沒事的。陪伴在他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他總會在每回會談結束時一再地叮嚀我:「不要讓自己後悔,把握你可以做的!」

生命的無常似乎恆常存在,面對那些無法控制或預測的變數,唯有將注意力回歸此時此刻,學習安在當下,觀照自我。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也是一種可以掌控的自我照顧。

最後,假如你正好符合「癌症篩檢」資格但仍猶豫著是否接受,或許可以試著透過本文提到的幾個觀點進行自我檢視,好好傾聽自己是否在擔憂著什麼呢?最重視什麼呢?無論最終抉擇是什麼,希望你都更加貼近自己了。

 

1:政府補助免費接受四大癌症篩檢之政策

  1. 乳癌—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1次。
  2. 子宮頸癌—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1次。
  3. 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1次。
  4. 口腔癌—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1次。

 

 

表一、以「健康信念模式」說明個人是否接受癌症篩檢的可能影響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

個人執行健康行為的可能性

影響因素

以癌症篩檢為例

  1. 個人感到健康問題的威脅
  1. 健康問題覺知嚴重性:

思考自己如果發生健康問題或不作處置,可能面臨的身體與社會後果之嚴重程度。若覺得後果越嚴重,越可能採取健康預防或促進行為。

民眾能明白癌症篩檢的用意,對於癌症亦具備適當的疾病認知,能理解透過篩檢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可能因忽視身體健康、延誤確診所付出的代價。

  1. 健康問題的覺知脆弱性:

評估問題發展的可能性,若覺知自己面臨健康風險的程度越高,越可能採取健康預防或促進行為。

因有癌症家族病史或已有觀察到自己身體不適,覺得自己有較高的罹癌風險。

  1. 行動的線索:

經常被提醒或對潛在健康問題保持警覺的人,較可能採取健康預防或促進行為。

例如接到推廣四癌篩檢的電話、在醫院看到預防癌症的衛教海報、醫師主動提醒符合接受篩檢的資格、聽親友分享接受癌症篩檢而早期發現罹癌得以採取積極治療的經驗……等等。

  1. 覺察健康行為的好處和壞處
  1. 採取健康行為的益處

篩檢是免費、可以在回診時順便接受篩檢而不用多耗費等待時間……等等。

  1. 採取健康行為的阻礙與花費

住家和就診醫院距離較遠、認為接受檢查會不舒服、擔心若真的發現罹癌後續可能要面臨的社會心理負擔……等等。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1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306&pid=14421

 

  1. 吳英璋等人(譯)(2020)。健康心理學(八版)台北市:洪葉文化。(Sarafino, E. P., & Smith, T. W., 2014)
最後異動:2021/12/8 下午 04:22:46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Changhua Clinical Psychologists  E-mail:service.achc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