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站
歡迎您光臨健康資訊站,閱覽對您身心健康有益的文章,您的閱覽將提升本會服務的動力。 您可以選擇頁面左側的類別閱覽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尋找您要的文章。每個分類置頂的文章為閱覽數最多的文章,您可以參考大眾關心的主題。 若在健康資訊站未發現您需要的主題文章,可以在留言版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本會將尋找適切專家撰寫您需要的文章,感謝您持續支持與合作。
自我探索
 分類  自我探索 
度過哀傷之河

臨床心理師 施雅羚

哀傷是成長歷程中必經的課題。收到喜帖的喜悅,收到訃聞的衝擊抗拒。負面的消息總是讓人難以接受。久未見面的人,有時我們還是能感受到關係的連結,想著下個連假可以再相聚,想著忙完了對方也始終在哪裡,沒想到有天會經歷失去。意外的告別讓人難以接受,目睹所敬所愛經歷病痛、緩緩喪失生命力也讓人折磨。不論死亡是否能夠預期,不論信仰如何影響自己對死亡的看法。當關係越是靠近,我們意識到失去逝者時,就越是衝擊。

經歷哀傷的時候,難以接受的事實讓我們容易否認。身邊也很容易聽到「不要難過了」、「不要哭泣了」等類似的安慰。彷彿終結這些哀傷的反應,就能解決一切、一勞永逸脫離失落的狀態。然而,哀傷就像河流一樣,起初經歷時就像急流好似要將我們滅頂,漸漸習慣沒有對方的日子、以為走出哀傷時,卻在某個紀念日、某個共同經歷的街景觸景傷情。就像緩和的河水、分支為細流後,也可能因為地勢的起伏而有暗流急湧。

我們要做的不是否認哀傷的存在,而是理解它可能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不同經歷的時刻間歇出現。有時候我們可能以為自己要被淹沒,有時候卻能平靜的注意哀傷的出現,回憶逝者在自己生命中的份量。這份理解,比起否認和急著解決,更能幫助我們度過哀傷之河。知道比起否認,更要去學習技巧應對沒有逝者的生活、尋求支持陪伴和身邊的資源,讓自己不至於在這河流中滅頂。理解哀傷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探索失落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湍急的河流捲起的砂石終會隨著歲月沉積,成為壯麗的三角洲。哀傷,也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刻痕,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哀傷不是有或無的兩種狀態,而是需要持續整合的歷程,期待你我都能在這個巨大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安適。去相信哀傷會逐漸沉澱,死亡不會斷掉我們與逝者的連結,而是會用另一種愛的方式持續延續。

 

參考書目:

翁士恆譯(2019)。重新凝視失落:哀傷治療技術的衡鑑與介入(Robert A. Neimeyer編)。台北:張老師文化。

最後異動:2022/12/1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Changhua Clinical Psychologists  E-mail:service.achcp@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