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站
歡迎您光臨健康資訊站,閱覽對您身心健康有益的文章,您的閱覽將提升本會服務的動力。 您可以選擇頁面左側的類別閱覽感興趣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搜尋關鍵字」的方式尋找您要的文章。每個分類置頂的文章為閱覽數最多的文章,您可以參考大眾關心的主題。 若在健康資訊站未發現您需要的主題文章,可以在留言版提出感興趣的主題,本會將尋找適切專家撰寫您需要的文章,感謝您持續支持與合作。
自我探索
 分類  自我探索 
莫得那…最好

臨床心理師 林國勳

    來賓在吳宗憲主持的綜藝節目上分享罹患失眠、憂鬱症經驗,吳宗憲隨口回應憂鬱症是因不滿足造成,隨即受到輿論一陣撻伐,一些活耀於網路世界的立委、律師、醫師都急著發文譴責,指責歧視憂鬱症病患。翻遍心理病理、精神疾病診斷書籍,的確沒有資料指出憂鬱症與不滿足有關。綜藝節目說法純屬娛樂大眾,不須大驚小怪也毋需過度在意。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人們為了切合生存需求,要學會如何操縱及適應環境,需透過了解事物間的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假若發覺行為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便會認定這種因果關係不存在,而認為行為沒有意義,並引起稱為「習得性無助」的不良心理反應。出現習得無助感之後,遇到困境後常常會認為困境與自己有關(personal)並且認為生活都被困住了(pervasive),永遠都不可能改變(permanent)。許多憂鬱症患者長期與憂鬱情緒搏鬥,卻發現憂鬱症狀無法好轉,就容易出現習得無助感而讓病情惡化。

    一般人若長期處在處處碰壁、努力卻達不到目標的狀態,也容易出現習得無助感。例如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常拿孩子的成績或行為表現與親友、鄰居的孩子比較。孩子努力卻仍落敗(其實孩子的努力為了滿足得到父母的肯定),漸漸地對學習就喪失興趣。「人生有夢、希望相隨」,若訂定一個己身能力不及的夢想與目標,也可能讓自己陷入習得無助的狀態。

    《論語·季氏》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生不同階段處於不同身心狀態,即使能力所及卻貪得無厭,也會讓自己處在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學習約束心性、避免因貪念而虛耗體力,對維持平穩的情緒狀態及修身養性也相當重要。

    總之,了解自己能力並訂定能力所及的目標;約束慾望,不要貪心得那些不該得的,學習過減法生活、生活最富足。

最後異動:2021/6/15 上午 11:12:34

彰化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Association of Changhua Clinical Psychologists  E-mail:service.achcp@gmail.com